![]() 陆丰历史建置沿革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在如今的海陆丰沿海一带聚集生息,唐虞时属南交。夏、商、周时属扬州之南裔、百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任嚣、赵佗平定南粤,分设南海、象、桂林三郡,南海郡下设番禺、博罗、龙川等县。此时的陆丰隶属南海郡博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海丰县地。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安陆并入海丰县。陆丰仍属循州海丰县地。 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循州为雷乡郡,陆丰属雷乡郡海丰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陆丰属海丰郡海丰县地。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海丰郡为循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把惠州改为博罗郡,郡治仍在惠州。陆丰属博罗郡海丰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博罗郡为惠州,陆丰属惠州海丰县。
1914年(民国3年)5月观察使改道尹。 1920年(民国9年)11月末废止。 1925年(民国14年)属东江行政区。 1927年苏维埃政权时期划为十一个区。 1929年十月以后又改为附大、金碣博、南湖甲、新口田四个区。 1930年(民国19年)先后改属第十行政视察区和第四行政督察区。县内由原来的三都改为附城、甲子、碣石、河田四个行政区署。
1937年(民国26年)并为六个区署。 1944年(民国33年)又并为四个行政区。 1945年(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6年(民国35年)撤区改为四十八个乡、镇,下没叫百二十六个保。 1949年8月16日,(农历 七月廿二 星期二)陆丰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1月陆丰县整合建立8个区、56乡、323个行政村。 1950年3月1日广东省将惠来县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大坪乡、半径乡、乌坑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广东省普宁县管辖。 1956年2月,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12月属汕头专员公署。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陆丰县隶属汕头地区。 1983年9月又改属惠阳地区。12月,根据中央有关政社分开的批示精神,撤销公社建制中,以原有的公社管辖范围为基础,实行政社分开,将全县27个公社改为23个区和4个区级镇。23个区为:水东、东坑、南万、螺溪、河田、上护、新田、河口、大安、西南、河西、潭西、上英、金厢、炎龙、博美、桥冲、八万、陂洋、南塘、碣北、甲西、甲东。4个区级镇为:东海、碣石、甲子、湖东。期间,把23个区辖大队调整为203个小乡(镇)。1986年12月底,开始撤区建乡(镇),设置村(居)民委员会,至1987年4月全面完成。全县23个区和4个区级镇改为20个镇和7个乡。设置了村(居)民委员会398个(其中村民委员会355个,居民委员会43个),属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炎龙区更名为城东镇。 1988年3月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汕尾市。析陆丰县的河口、河田、东坑、水唇、新田、螺溪、上护、南万8个乡镇和吉溪林场设立陆河县。 1992年12月,桥冲、西南、碣北、上英、甲西5个乡建制改为镇建制。 1994经省政府批准改原湖陂农场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副处级),并析陆丰之华侨农场置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县级)。 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陆丰县,设立陆丰市(属县级市),广东省委托汕尾市代管。
1997年4月从城东镇析出后坎、浮州等8个管区置河东镇。因地处漯河下游东岸,故名河东,下辖后坎村、欧厝村、高田村、后陂村、大屯村、浮洲村、秋冬村、甘坑村、竹坑村等9个村委会。 1999年,陆丰市辖20个镇,45个居委会、298个村委会:东海镇、甲子镇、碣石镇、湖东镇、大安镇、博美镇、内湖镇、南塘镇、陂洋镇、八万镇、金厢镇、潭西镇、甲东镇、河西镇、城东镇、上英镇、桥冲镇、甲西镇、西南镇、河东镇。 2000年,陆丰市辖20个镇。总人口1164767人,各镇人口: 东海镇 142429 甲子镇 94211 碣石镇 184767 湖东镇 56917 大安镇 39442 博美镇 46813 内湖镇 19800 南塘镇 84836 陂洋镇 29947 八万镇 17431 金厢镇 32810 潭西镇 48029 甲东镇 58607 河西镇 27132 城东镇 59110 河东镇 24277 上英镇 18563 桥冲镇 39338 甲西镇 80232 西南镇 23458 铜锣湖农场虚拟镇 15256 星都经济试验区虚拟乡 7422 华侨管理区虚拟乡 1394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
陆丰副市长上电视台检讨……
陆丰交警凌晨行动.全警压实路面!